香港腳在醫學上的名稱為足癬。
它是一種由黴菌感染足部所造成的疾病。
造成香港腳的黴菌通常為皮癬菌,感染人類的皮癬菌主要分為三大類:
毛癬菌、表皮癬菌及小芽胞菌。
香港腳最常發生的位置是在腳趾之間,但也有可能影響到其他部位。
香港腳通常具有下列特徵:
患部發癢、脫皮、產生小水泡甚至傷口糜爛滲液,皮膚角質化而形成厚皮。
若是香港腳的患部經由手的搔癢,有可能藉由和手的接觸及黴菌殘留在衣物上,
而使黴菌擴散到其他部位進而產生黴菌感染造成股癬及體癬。
免疫能力較差的香港腳患者,常會因為搔癢而破壞了皮膚的整體性,
造成細菌及其他致病因子更易感染人體而侵入皮膚的深處造成蜂窩性組織炎。
通常藉由臨床症狀和足部皮膚的表現可以初步懷疑是否患有香港腳。
但要更進一步證實則需透過進一步的檢驗,
如腳部皮屑的採樣、黴菌培養及菌種檢鑑定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保持足部的乾燥,
因為潮濕溫腦的環境適合黴菌的生長,保持乾淨可以有效預防黴菌滋生,
因此保持足部乾燥對於預防及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這個原則,選擇適當材質的襪子及通風的鞋子便顯得非常重要,
良好適當的襪子及鞋子可以幫助足部排汗及通風保持乾燥的狀態。
另外,盡量不要赤腳踩在地上,地面通常存在著許多細菌及黴菌,
減少和致病原的接觸可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避免和其他人共用鞋襪,以減少互相傳染的機會。
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事,
只要好好注意,香港腳不是一種難以預防的疾病。
香港腳的治療,須視感染的類型及程度而有不同。
趾間型中濕性型可用濕紗布隔開腳趾縫包紮預防次級感染;
乾燥型則使用角質溶解劑去除增生的角質。
發炎水泡型,輕者可用冷敷,嚴重者以口服類固醇減輕症狀。
抗黴菌藥物的使用,以外用為優先;
若治療無效或已經侵犯趾甲與角質增生,
則口服抗黴菌藥為最佳治療方式,但須注意肝腎之毒性。
治療時程不要擅自中斷,以免因治療不完全而復發。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 別忘了幫我們按"推"唷
也歡迎 按 加入諾遠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8%AB%BE%E9%81
圖片來源:
http://www.bud.org.tw/answer/9905/990522.htm
http://www.ourhealthnetwork.com/conditions/FootandAnkle/AthletesFoot.asp
http://www.craftster.org/blog/mr-x-stitch-presents-beefrancks-emporium-woolly-fabulous/